图片
2、有些茶友,喝茶的时候喜欢配茶点一起吃,一方面是预防茶醉,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调和口感。有一些特别难喝但又特别便宜的茶,买回家是喝不下去,但又舍不得扔掉,都是花了血汗钱买回来的。比如直播间那些永远卖不完的做旧老白茶。但,自己选的烂茶,流着泪也要喝完。故而,一般人在喝这些令人含泪下咽的做旧老白茶,或者是工艺不到位但特别便宜的某些云南白茶或者某某大白时,通常会配上茶点一起吃。目的是调和口感,让这难以下咽的“水”,容易入口一点。让自己的味蕾,不那么受虐。于是,这茶的属性,就被配的茶点给中和了。如果配的是白晒花生,那这茶就平了;如果配的是炭烤花生,这茶就凉了;如果配的是生南瓜子,这茶就热了。茶汤就像是独孤九剑,敌强愈强;茶汤也好比是一汪水,水本无形,流到哪,便就了哪个形。这时候还要给茶叶定个属性,定个寒热,就真的是太强茶所难了。它为了调和炭烤花生的热性,化身为凉物;又为了中和生南瓜子的凉性,化身为热物,它已经这么努力地去配合身边的事物做出调整,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了,我们还能对它有什么要求呢?简单粗暴对它定性为凉或者热?都是不负责任的批判。图片
3、还有一些茶,本身味道很乏善可陈。比如做旧的老白茶,或者是工艺比较差的非做旧老白茶。总之就是喝起来没味道,也没特色。要香气吧,使劲闻上半天,顶天也就是一股茶味;要滋味吧,用力啜上半天,大概率也就是一股茶水味。反正比水多了一点茶叶味道,比起真正的好茶来说,又少了香清甘活,醇香迷人的韵致。这种茶喝起来其实是很单薄寡淡没意思的。但买都买了,不喝也对不起自己的钱包。遂,加料,煮了喝。美其名曰,老白茶就要煮着喝。煮的时候,为了让茶水有味道一点,势必往里面加东西。加红枣,嗯,这下子是枣香老白茶了;加菊花,这下子是花香老白茶了;加陈皮,这下子变成了陈皮白茶了;加桂花,这下子是桂花白了;加桃子,这下子,蜜桃老白茶诞生了~~这些煮过的茶,本身就具备“热”性了,再加上红枣,就更热了;加了凉性的菊花,一热一凉,互补了;加了凉性的陈皮,平衡了也没药性了;加了凉性的桂花,互相抵消了.....尤其,茶叶下肚之后,会自动跟胃的的食物去中和、调和。你原来吃下去的是热的,它就会变成凉的,你原来吃下去的是凉的,它就会变成热的。甚至,茶叶的属性跟喝的时候的温度也有关系,热的时候喝,它就是热性的,放冰凉了再喝,它就是凉性的....是不是看着有点乱,还有点麻烦?所以,真正要论茶叶是凉性还是热性,有意义吗?完全没有。它跟谁配伍,都会变性。故而,茶叶原本是什么性,就不必深究了。只你喜欢喝,喝起来心情好,喝了舒服,这茶,就适合你的体质。跟寒热平,无关。图片
4、茶叶倒底是凉性还是热性的呢?不重要。这种区分凉性与热性的行为本身,就挺没意义的。凉性的食物,体热的人吃了,未必就好,体寒的人吃了,未必就不好。反之,热性的食物,体热的人未必就不能吃,而体寒的人未必吃了就好。阴与阳,五味的协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学了几十年中医的人,也未必能穷究其奥秘。何况我等半吊子、才看了几篇推广人员拼凑的文字的门外汉乎?还是好好学习如何喝茶,如何品茶吧。把茶泡好,把茶具选好,把水烧好....这些,都比无聊地去区分寒热更有价值。尤其,我们理解的寒热,与中医讲的寒热,有时候并不是一回事,甚至还会相反。若硬要按自己的理解从寒热去辨茶识茶,那真的就要贻笑大方了。除了落一个无知,得不到其它。图片
看完这篇文章
# 您或许还对这些内容感兴趣 #
点击下面文字即可阅读
▼▼▼
▼▼
那些你不知道的茶叶冷知识,知道3个算你牛...这5种白茶,全都是“坑”,茶掌柜把买家当...这5种盖碗,早该进入泡白茶的“黑名单”了...2025年的秋白茶品质如何?白茶圈中最值得入手的6款好茶,你都拥有了吗?一个卖假茶的人,居然一夜间就拥有了两千平方的云茶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配资炒股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