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十月的第二个周六是“世界安宁缓和医疗日”,今年的主题是“兑现承诺,人人享有。”在第11个“世界安宁疗护日”来临之际,今天由上海市普陀区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办,普陀区利群医院(区安宁疗护中心)、长征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办的“2025年普陀区世界安宁疗护日”主题活动上传出消息:目前上海已初步构建起“政府主导、专业支撑、社会参与”三位一体的安宁疗护服务体系,为超大型城市应对老龄化提供范本。
安宁疗护的现实落地是怎样的?活动现场,由利群医院医生演绎的真实案例“最后的生命信使”感动了所有人。77岁退休教师张先生一生温润儒雅,热爱诗词与哲学。本应享受退休生活的他,半年前因持续性黄疸和消瘦就医,最终被确诊为胆管恶性肿瘤伴肝转移,病情已至晚期,即便积极治疗,预后仍然不佳。
在利群医院诊室里,曹亚琴、王晓琳两位医生准备应对患者可能出现的崩溃或抗拒,但出乎意料的是,张先生只是沉默片刻,随后微微一笑:“医生我明白您的意思。既然时间有限,我想知道,怎样能让这段路走得更有意义?”后续的沟通中,医护并没有急于给出明确的治疗方案,而是先倾听了张先生的想法。张先生说,“我读过一本书叫《当呼吸化为空气》,保罗·卡拉尼什在生命的最后阶段选择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死亡。或许可以用另一种方式留下点什么。”他直言,自己不想在ICU里插满管子,靠机器维持最后几天。如果医学已经无法挽回,希望平静地离开,并把身体留给医学研究。
与安宁疗护团队沟通后,在家人、社工和律师的见证下,张先生与华东师范大学签署了遗体捐献协议,“我这辈子没做成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至少最后能当一回医学志愿者。”后续医生与张先生及家属的沟通治疗方案中,张先生没有选择激进的化疗,而是接受安宁疗护的舒缓治疗,以减轻疼痛和不适。他的病房里总是摆着几本书,儿女每天轮流陪他聊天,孙子孙女们给他画卡片,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爷爷,你是最勇敢的科学家!”
张先生还给未来的医学生留了一封信,“告诉他们,我的肿瘤长在哪里,有什么症状,希望对他们学习有帮助。”几周后,张先生在安宁疗护护理全体医护协助诊疗下,于睡梦中安详离世。按照他的意愿,没有进行医学抢救措施,家人陪伴在身旁,安静地守护在病床旁边看着监护上跳动的心率转为了直线……
曹亚琴医生道出安宁疗护理念的真谛,“我们常常认为,救活一个患者才是胜利。但张先生教会我们,让患者按照自己的意愿走完最后一程,同样是医学的尊严。”
记者了解到,自2012年上海将安宁疗护纳入市政府实事项目以来,普陀区作为国家首批试点走过安宁疗护“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十余年的探索之路。2018年,普陀区安宁疗护中心正式设立,并在全国率先构建“1+12”,1家区级安宁疗护中心(利群医院)联动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安宁疗护服务体系,创新形成“医、养、护、居、送”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模式。2019年,上海市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全市层面推广安宁疗护的省级城市,普陀模式为“上海样板”积累了实践经验。
走过安宁疗护的13年,如今,普陀区安宁疗护从单一试点到逐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推进、医护实施、社会介入、志愿者参与”的五位一体服务模式,该模式始终走在全国前列。目前区内安宁疗护床位设置从30张扩展至168张,从业人员达334人。自2021年起,利群医院还与长征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连续两轮承担上海市安宁疗护服务管理中心职责,为推动全市乃至长三角区域安宁疗护服务的同质化、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上海将聚焦专业技能,着力提升安宁疗护从业机构与人员的服务能力;聚焦理念推广,加强全社会生命教育;聚焦区域协作,推进安宁疗护事业蓬勃发展,依托老年安宁疗护服务示范基地和科研项目等载体,为上海安宁疗护事业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另悉,11日晚,普陀区标志性建筑环球港将为安宁疗护工作者亮灯致敬。
配资炒股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