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咸宁日报
躬耕教育路 点亮成才灯
——记通城黄源小学教师卢大白
本报记者 朱亚平
从青丝到白发,通城县隽水镇黄源小学教师卢大白扎根乡村教育三十余载,在课堂改革、班级管理、深度教研中步履不停。
创新教学,让知识鲜活
“同学们,今天比赛用小棒和卡片‘算’鸡兔同笼,看谁快!”课堂上,卢大白手持彩色小棒,将抽象数学题变成趣味游戏。他把学生分组,发放“鸡脚”“兔脚”卡片,让大家摆卡片模拟场景,再推导公式。原本对数学兴趣寥寥的学生围坐讨论,腼腆的孩子也主动举手。
为让枯燥的知识可感可触,他把生活搬进课堂:教“百分数”,带学生去校园超市记商品折扣;讲“图形面积”,让大家测操场、花坛尺寸;学“统计”,指导学生统计同学们的兴趣爱好。
他的班会课更是校园“热门课”。有一次讲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他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组织表演诗词情景剧。学生们拿自制的“捷报”“诗书”道具,扮演杜甫和邻里,演绎“初闻涕泪满衣裳”的狂喜、“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激动。表演后有学生说:“原来杜甫不是书本里冷冰冰的名字,他的喜怒哀乐我们都能懂。”
用心育人,让孩子发光
2019年秋,黄源小学六年级有个“难题班级”——成绩垫底、纪律松散,没人愿接手。校领导犯难时,卢大白主动请缨:“让我来试试。”第一天进教室,他笑着对学生说:“从今天起,咱们一起加油,我相信大家能行。”
此后,他每天最早到教室整理讲台、检查卫生,最晚离开;课后把基础薄弱的学生叫到办公室一对一辅导,还设计分层作业:基础弱的先练简单题,掌握后再做提高题。
学生小同沉迷游戏常逃课,卢大白连续一周去家访,和家长制定“学习计划”。慢慢地,小同不仅不逃课,成绩还进步20多分。
一学期后,这个曾经的“烫手山芋”班级彻底蜕变:期末平均成绩跃居全校第一、全县第二;2020年通城一中奥赛班招生时,班里有8人被录取。毕业时,有孩子在信里写:“卢老师,以前我觉得自己很差劲,是您让我知道,只要努力,我也能发光。”卢大白说:“班级管理没有‘秘诀’,只有‘真心’——每个孩子都是种子,用真心浇灌,总有一天会开花。”
教研引领,带群体成长
“卢老师,‘分层作业’怎么设计能兼顾不同学生?”“诗词情景剧在低年级能开展吗?”黄源小学教研会上,老师们围着卢大白热烈讨论。担任政教主任、副校长后,他把“带动全校教师成长”当作己任:“教育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而是一群人的并肩前行。”
为让教研落地,卢大白牵头成立“数学创新教学小组”和“德育教研小组”,每周组织一次教研。数学教研中,他分享多年积累的“生活教学案例”,带年轻教师打磨公开课;德育教研中,他推动“德育细微化”管理,从“微笑问候”“有序排队”“洁净校园”入手,帮老师制定班级德育计划。
年轻教师李娜刚当班主任时手忙脚乱,卢大白陪她家访,帮她分析班级问题,还借“班主任工作手册”给她参考。如今,李娜已成学校优秀班主任。此外,卢大白还积极参与县里教研活动,把黄源小学的教学经验分享给其他乡村学校。
配资炒股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