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过70%的学校参与,培养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400名“种子教师”;
试点学校教师备课效率提升40%,学生口语流畅度平均提升25%;
智慧课堂、个性化作业的等应用惠及师生每年超5万人次,AI生成的学情分析报告超过2万份,参与试点的小学生作业负担减轻了12%,作业不再“千人一面”,真正实现“精准学习”;
与20余所高校和企业共建产学研用联盟,90多个学科智能体担任“营养配餐助手”“实验设计师”等不同角色,日均使用总量超5万人次……
去年10月,徐汇区入选上海市人工智能教育试验区,今天,在“数智新引擎 教育向未来”主题展示活动现场,徐汇区教育局局长周刚用一组数字描绘一年的试验区建设成果。由上海创智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与徐汇区教育局联合开发的上海首款基于InnoSpark教育大模型的垂类应用“汇启学”也正式发布。
用周刚的话说,要“让智能技术像空气和水一样,渗透进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绘就智慧教育新图景”。
究竟这幅图景是什么模样?在展示活动的举办地南洋模范中学可见一斑。
“人工智能不应再被简单看作附加的工具,而应自然融入资源建设、治理决策、教学教研与师生发展的每一个环节,最终催生全新的教育生态和人才培养模式。”南模中学校长李啸瑜说。
“你是否感受到跨越时空的心跳”,迎宾大屏上,以南模吉祥物“醒狮”为原型的“数智狮”结合影像资料,讲述着校史故事,背后是四名高二男生宋辰彬、陶彧叡、金诚祺、孙瀚文近一个月的努力。亲手扫描旧照、清洗数据、调试模型,“青锋·校史智能体”项目组的同学们则让赵宪初老校长继续“活”跃在AI里,让校史成为可对话的温暖存在。
AI让校园更懂青春心事。按照静音仓设计的“生涯驿站”在教学楼一隅,全天候向学生开放,提供AI生涯规划、AI心语伙伴、AI模拟高校综评面试、生涯工具箱、自我探索等功能。“请推荐3种适合我的选课组合,并说明推荐理由”“模拟xx大学的校园生活,描述最期待的环节”……门上的置物袋里,放着30余张探索卡,学校心理协会负责人、高二女生李沁菲介绍,这是为了怕有些同学想和AI聊天又不知从何开口而特意设计的,鼓励每个同学利用AI工具,大胆探索未知,也了解自己。有趣的是,AI心语伙伴共有9位,有人调皮,有人温柔,拥有不同性格特征。小李觉得,最近赶作业压力有点大,“吐槽小伙伴小皮”的戏谑回答很对味,“别急,咱先把简单的干掉!千万别熬夜,对头发可不好!”
AI也让学生眼中的校园更有生命力。南模中学水环境特色科学探索活动有着悠久历史,这个暑假,校园水景旁新建了一座“数字孪生”雨水花园。5台监控设备,气象、土壤、环境、水质、空气质量等14套感知设备和增氧机、补水阀等4台调控设备,将雨水花园的数据实时显示在大屏幕上,揭示着生态系统运转的秘密,也让校环境科技教师荆芳对同学们的奇思妙想充满期待。前两天,女生尚思辰和钟子悠就从“9月15日,水位偏低预警”“9月28日,溶氧率过低预警”两条预警中获得了启发,“有没有可能在出现问题前就能开启系统,避免危害发生呢?”
经AI加持,课堂不再是标准化“生产车间”。主观题批阅一直是各学科教师教学“痛点”,在南模中学地理教研组,一套集“素养判据-问题诊断-个性练习”为一体的“G-REAL”系统,实现了精准到毫米级的反馈和自适应训练推送。学生的成长蜕变令人惊讶,曾经“关键词堆砌”的小张,现在能进行有逻辑的系统分析;曾经“单一思维”的小王,现在可以进行综合思维推演。“超级助教”正让不同的大脑走出不同的成长路径。
配资炒股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